端午节,五月初五,除了吃粽子、划龙舟以外,也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、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。
史料记载,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,楚国大夫、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,悲愤交加,心如刀割,毅然写下绝笔作《怀沙》,抱石投入汨罗江,以身殉国。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,沿水招魂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,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。这一习俗绵延至今,已有两千多年。
但是,除了纪念屈原之外,端午节还有很多的习俗,一起来看看吧~
又称“划龙船”、“龙船赛会”等,是我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,与纪念屈原有关,尤以秭归的端午文化最为正宗。其中的游江招魂仪式,是秭归独有的龙舟文化特色,文人作古最终也要落叶归根,让屈大夫魂归故里也是屈子后人最大的心愿。
舞龙又称“玩龙灯“,源自人们对龙的崇拜,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,是和风化雨的主宰。在古代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,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,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。到现在,人们还会在端午以舞龙的形式来祈求平安和吉祥。
端午节吃粽子,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。每年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和东南亚诸国。
端午时用雄黄酒,在孩子的额头写“王”字,一可借雄黄驱毒,二可借猛虎镇邪。
沐兰汤,是汉族节日端午节的一种习俗。首先一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一盆艾叶水,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,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,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、额头、脖颈轻轻拂拭一下,以示驱除晦气。
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、菖蒲(蒲剑)或石榴、胡蒜。通常将艾、榕、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,然后插或悬在门上。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,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,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“百阴之气”,叶片呈剑型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。
古语云:饮了雄黄酒,病魔都远走。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,一般饮用的雄黄酒不是纯饮,是在白酒或黄酒中加入微量雄黄后饮用。
香包又叫香袋、香囊、荷包等,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,有用碎布缝成的,内装香料,佩在胸前,香气扑鼻。端午节可以佩带一些香包,这样能够防病健身,又可以驱邪,香包里的有的是中草药,也可是雄黄、朱砂,也可以是避邪的符。过去香包是用五色丝线缠成,或用碎布缝成的,内装香料(用中草药白芷、川芎、芩草、排草、山奈、松、高本行制成),佩在胸前,香气扑鼻。可以驱邪醒脑,为你增加运势。
因为农历五月是五毒(蝎、蛇、蜈蚣、壁虎、蟾蜍)出没之时,位理学上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。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,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,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,即认为毒物被刺死,再不能横行了。
应劭《风俗通》记载:“五月五日,以五彩丝系臂,名长命缕,一名续命缕,一命辟兵缯,一名五色缕,一名朱索,辟兵及鬼,命人不病瘟”。
据说,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;扔到河里,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。还有一说,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,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,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。
看了这么多关于端午的习俗
是不是又对这个传统节日深入了解不少
端午,总是想起家的味道
让我们在这个传统节日里
追思过去,展望未来
祝您端午安康吉祥,平安幸福